| 学号 | 
   姓名 | 
   专业代码_显示值 | 
   指导教师_显示值 | 
   论文题目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01 | 
   高丽 | 
   马克思主义哲学 | 
   赵凯荣 | 
   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03 | 
   王颖辉 | 
   马克思主义哲学 | 
   赵士发 | 
   《实践论》《矛盾论》的内在关联与时代价值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04 | 
   宋雨禾 | 
   马克思主义哲学 | 
   汪信砚 | 
   冯契的理想人格学说探析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05 | 
   邓沁汶 | 
   马克思主义哲学 | 
   李佃来 | 
   卢卡奇对主客体关系的阐释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06 | 
   康琪 | 
   马克思主义哲学 | 
   李志 | 
   论科恩对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”命题的功能解释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07 | 
   黄丹阳 | 
   马克思主义哲学 | 
   汪信砚 | 
   论《资本论》中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08 | 
   彭澧 | 
   马克思主义哲学 | 
   赵士发 | 
   实践观的思维方式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意义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09 | 
   黄鹭琦 | 
   马克思主义哲学 | 
   李佃来 | 
   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概念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10 | 
   汪洋 | 
   马克思主义哲学 | 
   汪信砚 | 
   马克思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》的现代性批判思想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11 | 
   南楠 | 
   马克思主义哲学 | 
   吴昕炜 | 
   论列斐伏尔前期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12 | 
   李瑶 | 
   马克思主义哲学 | 
   赵士发 | 
   冯契的智慧说探析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13 | 
   任怡琳 | 
   马克思主义哲学 | 
   李佃来 | 
   卢卡奇晚年异化理论研究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14 | 
   苗雅璐 | 
   中国哲学 | 
   刘乐恒 | 
   孔子“知”论探析——基于《论语》文本的研究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16 | 
   王光洁 | 
   中国哲学 | 
   文碧芳 | 
   沈清松“外推”理论与中国哲学发展趋势之研究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17 | 
   马克 | 
   中国哲学 | 
   丁四新 | 
   梁启超墨学思想研究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18 | 
   丁铭 | 
   中国哲学 | 
   刘乐恒 | 
   熊十力“三易”思想研究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19 | 
   王晓玲 | 
   中国哲学 | 
   吴根友 | 
   李贽的历史哲学思想研究——以《藏书》“德业儒臣”为中心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21 | 
   洪明超 | 
   中国哲学 | 
   文碧芳 | 
   朱子之“出入湖湘”及其思想发展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22 | 
   韩颖 | 
   中国哲学 | 
   秦平 | 
   《穀梁传》中的女性观研究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23 | 
   呼国平 | 
   中国哲学 | 
   孙劲松 | 
   苏轼禅学思想研究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24 | 
   王明 | 
   中国哲学 | 
   郑泽绵 | 
   王阳明良知说的“见在”思想研究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25 | 
   范根生 | 
   中国哲学 | 
   文碧芳 | 
   张岱心学思想研究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26 | 
   崔明扬 | 
   中国哲学 | 
   吴根友 | 
   《汉学师承记》与“汉宋之争”问题研究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4201130027 | 
   张晓红 | 
   中国哲学 | 
   徐水生 | 
   陆贾《新语》思想研究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27 | 
   陈可依 | 
   外国哲学 | 
   赵林 | 
   康德与奥古斯丁论恶与自由意志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28 | 
   王吉平 | 
   外国哲学 | 
   曾晓平 | 
   基于自由的法哲学—康德法权学说研究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29 | 
   丁雨姗 | 
   外国哲学 | 
   杨云飞 | 
   论道德相对主义及其理论困难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30 | 
   纪玲 | 
   外国哲学 | 
   杨云飞 | 
   神恩援助与道德自律—康德人性论中的理论困境及其解决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31 | 
   张梦芹 | 
   外国哲学 | 
   曾晓平 | 
   康德的敬重思想研究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32 | 
   冯敏 | 
   外国哲学 | 
   郝长墀 | 
   汉娜·阿伦特自由观探讨——从行动角度出发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33 | 
   陈晨 | 
   外国哲学 | 
   朱志方 | 
   确定性的根基——维特根斯坦对笛卡尔的批判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34 | 
   李星 | 
   外国哲学 | 
   赵林 | 
   论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意象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35 | 
   郑文搏 | 
   外国哲学 | 
   曾晓平 | 
   康德哲学中“人格性”概念研究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36 | 
   黄婷婷 | 
   外国哲学 | 
   朱志方 | 
   论康德道德哲学中驱动力问题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37 | 
   张愉 | 
   外国哲学 | 
   苏德超 | 
   心理属性与物理属性的因果关联及对神经认知科学的启示 ——以心灵因果排除论证和扩展认知论证为分析对象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38 | 
   王志远 | 
   宗教学 | 
   徐弢 | 
   彼得·贝格尔的“世俗化”理论研究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39 | 
   魏诗妍 | 
   伦理学 | 
   李勇 | 
   偏倚的概念、理由以及责任——辩护关系理论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40 | 
   袁梦婷 | 
   伦理学 | 
   陈晓旭 | 
   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相容吗?——以科克-肖·谭为例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41 | 
   郭言喆 | 
   美学 | 
   彭富春 | 
   叔本华音乐美学问题研究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43 | 
   李进 | 
   美学 | 
   范明华 | 
   张怀瓘书论中的“技”与“道”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44 | 
   詹岚 | 
   美学 | 
   范明华 | 
   庄子“忘”的美学研究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45 | 
   李雅琪 | 
   美学 | 
   邹元江 | 
   《“谭派”京剧表演传承的美学问题》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47 | 
   胡文 | 
   美学 | 
   彭富春 | 
   论今道友信对孔子美学的批判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48 | 
   吴江玲 | 
   美学 | 
   范明华 | 
   “至乐无乐”的美学意蕴研究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49 | 
   周泽恩 | 
   宗教学 | 
   黄超 | 
   拯救人的形象:别尔嘉耶夫的 神学技术观研究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50 | 
   林期玲 | 
   宗教学 | 
   桑靖宇 | 
   论宗密的禅教和会思想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51 | 
   肖存远 | 
   宗教学 | 
   徐弢 | 
   奥古斯丁的教会论及其对中世纪的影响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52 | 
   彭柏林 | 
   宗教学 | 
   徐弢 | 
   斯宾诺莎宗教自由说的伦理学阐释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53 | 
   覃俊辉 | 
   宗教学 | 
   黄超 | 
   佛教虚拟社区的分层与互动关系研究——以武汉市佛教群体为例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54 | 
   陆泽杰 | 
   宗教学 | 
   翟志宏 | 
   门德尔松宗教宽容思想研究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55 | 
   彭虎 | 
   科学技术哲学 | 
   刘钒 | 
   新时代科技体制改革视域下的高质量科技供给研究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56 | 
   谢沛宏 | 
   科学技术哲学 | 
   程炼 | 
   涨块理论和认知反驳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58 | 
   吉维维 | 
   科学技术哲学 | 
   李光 | 
   开放式创新驱动智慧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59 | 
   黄宁园 | 
   国学 | 
   张杰 | 
   孔子学以成人方法观微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61 | 
   苗宇 | 
   国学 | 
   丁四新 | 
   宋濂《诸子辩》研究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63 | 
   张瑞杰 | 
   国学 | 
   孙劲松 | 
   《<管子>四篇“修心”理论初探》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64 | 
   桂文静 | 
   国学 | 
   张杰 | 
   《论语》的生死思想研究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65 | 
   汪恺 | 
   国学 | 
   吴根友 | 
   方以智“学”思想的研究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66 | 
   罗婷俐 | 
   基础心理学 | 
   胡军生 | 
   孝道行为的产生机制研究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69 | 
   武敬 | 
   应用心理学 | 
   张春妹 | 
   大学生的自我、教养方式与亲子冲突应对方式和自尊的关系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70 | 
   成方琪 | 
   应用心理学 | 
   钟年 | 
   父母教育焦虑的产生、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71 | 
   刘意 | 
   应用心理学 | 
   费定舟 | 
   穷人如意少:主观社会阶层对焦虑的影响及其机制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72 | 
   李晴晴 | 
   应用心理学 | 
   刘毅 | 
   好即美吗?——进化论视角下的能力特质对外表吸引力的影响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73 | 
   李彤 | 
   应用心理学 | 
   严瑜 | 
   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如何由反生产行为衍化而来: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74 | 
   余薇 | 
   应用心理学 | 
   钟年 | 
   社会规范与利益冲突下大学生的竞争及其内部机制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75 | 
   朱忆莲 | 
   应用心理学 | 
   师领 | 
   特质正念与员工创造力的关系:情绪智力和员工情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76 | 
   刘媛媛 | 
   应用心理学 | 
   姜兆萍 | 
   “美即是好”刻板印象及其影响因素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77 | 
   邓鑫 | 
   应用心理学 | 
   刘毅 | 
   信息框架与“一致性效应”对男男性行为者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78 | 
   张彤 | 
   应用心理学 | 
   张春妹 | 
   罪犯狱内主动性和反应性暴力风险评估量表的编制及验证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79 | 
   赵雪晴 | 
   应用心理学 | 
   费定舟 | 
   内外源注意提示效应下的差异结构对变化探测的影响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80 | 
   揭礼杰 | 
   应用心理学 | 
   赵俊华 | 
   反应任务对情感韵律和语义情绪效价冲突的化解:基于反语识别的ERP研究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81 | 
   周珏 | 
   应用心理学 | 
   谢天 | 
   儒家启动促进亲社会行为:遵循规范的需要与亲社会对象群体身份的调节作用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82 | 
   赵颖 | 
   应用心理学 | 
   严瑜 | 
   辱虐管理与公务员工作退缩行为: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83 | 
   李伟 | 
   应用心理学 | 
   谢天 | 
   物质主义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:生命意义建构水平的调节作用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84 | 
   杨晓敏 | 
   应用心理学 | 
   赵俊华 | 
   不同方言语音情绪韵律的识别研究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01130085 | 
   钟声言 | 
   应用心理学 | 
   姜兆萍 | 
   身体姿势对风险决策的影响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61130001 | 
   唐璐瑶 | 
   应用心理学 | 
   胡军生 | 
   性客体化一定给人带来消极的影响吗? ——自我价值定位的调节效应研究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71130002 | 
   SEBASTIAN CHRISANDY ANGGASWARA | 
   应用心理学 | 
   严瑜 | 
   对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的态度:角色与测量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
  
   | 2016271130003 | 
   HO THI QUYNH VY | 
   应用心理学 | 
   费定舟 | 
   行为激活疗法治疗抑郁症: 越南的实践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 
   
  |